然而,噶尔丹非但不听劝,气焰反而更嚣张,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噶尔丹依仗沙俄的支援,接口追击喀尔喀蒙古,举兵南下,深入内蒙,大肆屠戮当地人民、劫掠人畜物资。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汀知晓后违令请战,但在乌尔会河被噶尔丹打败,战事甚至逼近乌兰布通,据北京只有700里,城内人心惶惶。
此时的康熙,刚刚完成了《尼布楚条约》的签订,加上三藩已平、台湾也已统一,37岁的康熙俨然已成为一名老练的政治家,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,他决定开始解决准格尔部的问题。
康熙很明白,噶尔丹之所以有一步步扩张的“动作”,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沙俄的支持,如果要解决噶尔丹的问题,首先要和沙俄交涉,稳住沙俄,避免沙俄干涉。而俄方经过前几年和清廷的多次交战,已了解大清实力不可小觑,所以在几次交涉后,俄方开始有所顾虑,也逐渐不再向噶尔丹提供任何兵力上的协助,在经济、武器等当面也只给一些有限的援助,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,沙俄临时取消了原本打算卖给噶尔丹的三千支滑膛枪的决定,这对后面的战事结果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。
稳住沙俄,无疑是切断了噶尔丹的后方支援,在此之后,康熙寻找一切可以削弱噶尔丹势力的方法,比如,清方成功策反了随军出征的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,这样,策妄阿拉布坦趁着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时,独自率五千人返回了准噶尔部根据地伊犁河领域,并将噶尔丹派来的追兵击杀,噶尔丹后勤补给来源也被大幅限制了,这都给了嘎尔丹极大的打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