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虽然是虚构的,但却真实呈现了当代中国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特有的互相依存、互相控制的关系。比如女儿蒋晓云在与笔友的通信中找到了共鸣,而母亲怀疑女儿早恋,从此开始操控女儿的一切,从上大学、找工作到相亲生孩子,都要按照她的意愿来完成;妻子杨亚萍在舞蹈和交际中展现了活力,但丈夫孙国强却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把妻子改造得规规矩矩,不能任由她发展下去,必须对妻子的梦想加以干涉:“梦想?你十八岁吗?都一只脚踏进棺材了,还不29抓紧过点本分的日子!”不同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存在巨大差异本属正常,现代人相处的基本原则——和而不同、彼此尊重,就是在承认个体不同的基础上,达成的人际相处之道。但在家长制的中国家庭内部,却表现为一方必须控制一方,一方必须从属一方的变态形势。强势的一方要求弱势的一方绝对服从,不可忤逆,更不能自由生长,家庭内部因此常常上演控制与反控制的大戏。
《那些人》不仅还原了中国家庭内部的伦理现场,还尝试在大环境中寻找答案。从张永福的故事中,特别能看清中国人伦理关系的时代出处。他生于六十年代,从小死了父亲,紧随政治的积极母亲对他控制有加。他爱看书,但从未有实现梦想的机会,他所有的生活都是被安排的,没有人关注他的感情、渴望、对未来的期盼。小时候母亲骂他“死样怪气,啥事情都不积极”,结婚后妻子骂他“娘娘腔,没骨气”。就连儿子被保送研究生,妻子都拿来讽刺他:“你爸没事捧本书,冒充知识分子,有屁用,还是穷一辈子。”去学校看儿子本是件骄傲的事,但他的骄傲都显得那么卑微:“是不是打扰你了?我就来看一看,你赶紧去忙。”小说结尾处,他坐在毛泽东像底下吃东西的一幕,象征着他活在时代的阴影中,那个时代对人性、个性和自我的多重挤压,一直左右着他卑微的、灰色的一生。